欢迎访问沧州海纳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官网
泵管厂家钢经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低温回火其回火温度范围为150~250℃,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它基本上保持了淬火后的高硬度(一般为58~64HR C)和高耐磨性。主要目的是降低淬火内应力和脆性,大多用于处理各种工具(刃具、模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件及表面淬火的工件等。为了提高精密零件与量具的尺寸稳定性,可在100-150℃下进行长时间(可达数十小时)的低温回火,这种处理方法称为稳定化处理。中温回火其回火温度范围为350~500℃,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托氏体。它的硬度约为35~45HRC,且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弹性极限,并具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大多用于处理各种弹簧、发条及锻模等。高温回火其回火温度范围为500~650℃,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它的硬度约为25~35HRC,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韧性,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它广泛用于处理各种重要的零件,如轴、连杆、齿轮等,也可作为某些精密零件(如量具、模具等)的预先热处理。生产中常将淬火+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主要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工件的热处理。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通常强度、硬度降低,而塑性、韧性提高。但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钢的韧性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淬火钢在250~350℃范围内回火时所发生的回火脆性称为***类回火脆性或低温回火脆性。由于它是不可逆的,故工件应尽量避免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某些合金钢在450~650℃进行回火时也会产生回火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或高温回火脆性。生产中常采用回火后快冷或在合金钢中加入钼、钨等合金元素来有效抑制这类回火脆性。
在各种机器中,齿轮、轴和活塞销等许多零件都在动载荷和摩擦条件工作。它们在性能上不仅要求齿部和轴颈等处表面硬而耐磨,还要求心部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传递很大的扭矩和承受相当大的冲击载荷,即要求零件“表硬里韧”。很显然,采用普通热处理工艺难以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为此泵管厂家在生产中广泛采用表面热处理所谓表面热处理是指只对零件表面进行热处以改变其组织化学热处理述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性能的工艺。它可分为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两大类。表面淬火是一种不改变钢的表层化学成分,但改变表层组织的局部热处理方法。它是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层奥氏体化,在热量尚未充分传至中心时立即予以淬火冷却,使表层获得硬而耐磨的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着原有塑性、韧性较好的退火、正火或调质状态的组织。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和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等。
感应加热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集肤效应”和热传导三项基本原理。感应线圈中通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时,在其内部和周围即产生与电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将工件置于感应线圈内时,工件内就会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工件内自成回路,成为“涡流”。涡流在工件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密度大、而心部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由于钢本身具有电阻,因而集中于工件表层的涡流,可使表层迅速被加热到淬火温度,而心部温度仍接近室温所以在随即喷水快速冷却后,就达到了表面淬火的目的。感应加热时的淬硬层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由于通人感应加热器的电流频率越高,感应涡流的集肤效应就越强烈,故频率越高,则淬硬层深度越浅。生产中常用的感应加热方法。化学热处理是指将工件放在一定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使某些元素渗入工件表层,以改变表层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改善表层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它与其他热处理比较,其特点是表层不仅有组织变化,而且化学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化学热处理的种类很多,一般都以渗入元素来命名。渗入元素不同,工件表层所具有的性能也不同。如渗碳、渗氮、碳氮共渗能提高工件表层的硬度和耐磨性;渗铬、滲铝、渗硅大多是为了使工件表层获得某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抗氧化性、耐高温性、耐酸性等)。